个人简介
刘毅,男,1971年12月生,工学博士,副教授。1992年7月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2000年1月和2007年6月分别在重庆建筑大学与重庆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研究,参与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修订,并编写了“结构二阶效应”部分的条文及条文说明。先后在《建筑结构》、《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学报》、《重庆大学学报》、《重庆建筑大学学报》、《建筑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并参与了两本专著的编写。长期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具有一定的实际工程经验。
研究方向
钢筋混凝土结构
主讲课程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
主要成果
附:1.发表的论文目录
[1] 刘毅,朱爱萍,魏巍,白绍良 考虑有侧移框架结构二阶效应的偏心距增大系数法的改进 建筑结构学报 Vol. 29 No.5 2008:pp28~30 Accession number: 084911765223
[2] 刘毅,朱占友,李战平,白绍良 对有侧移框架柱计算长度拟合公式的改进建议 建筑结构Vol. 38 No.5 2008:pp28~30
[3] 刘毅,朱占友,魏巍,白绍良 基于二阶效应的排架柱计算长度研究 工程力学 Vol. 25 No.4 2008:pp146~151 Accession number: 082111273279
[4] 刘毅,朱占友,魏巍,白绍良 排架柱抗弯刚度折减系数探讨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 30 No.4 2007:pp61~66
[5] 刘毅,魏巍,白绍良. 考虑非弹性特征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杆件刚度折减系数.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Vol. 22 No.1 2000:pp25~32 Accession number: 00095313414
[6] 刘毅,魏巍,王志军. 采用截面分层及弧长法的钢筋混凝土杆系结构非线性分析.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Vol. 22(Sup.)2000:pp152~157
[7] 刘毅,朱占友,魏巍,白绍良 基于弹性二阶分析的排架柱计算长度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Vol. 29 No.5 2007:pp60~65 Accession number: 074710936990
[8] 刘毅,李战平,朱占友,白绍良 无侧移单元闭合框架P-δ效应的研究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Vol. 28 No.6 2006: pp51~54 Accession number: 071010471724
[9] 魏巍,刘毅,白绍良. 钢筋混凝土偏压杆件非弹性稳定的极限承载力分析.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Vol. 22(Sup.)2000:pp80~86
[10] 魏巍,刘毅,白绍良. 对钢筋混凝土小偏心受压截面极限曲率修正系数的讨论. 建筑科学. Vol. 19 No.1 2003: pp26~32
[11] 朱占友,刘毅,李战平,白绍良 无侧移单元封闭框架二阶效应规律的解析解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 29 No.9 2006: pp130~133
[12] 魏巍,刘毅,白绍良.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算例》编委会 主编.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算例(第二章部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10:pp86~95
[13] 白绍良,魏巍,刘毅,高晓莉 考虑钢筋混凝土框架整体二阶效应规律的改进η-l0法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Vol. 22(Sup.)2000: pp1~8
[14] 魏巍,朱爱萍,刘毅,白绍良 考虑P-δ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设计方法建筑结构学报 Vol. 29 No.5 2006:pp114~119 Accession number: 065010305300
[15] 白绍良,魏巍,王志军,刘毅.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主编. 混凝土结构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11:pp90~120
附:2.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1] 课题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9678035);课题名称:钢筋混凝土非线性二阶效应与稳定问题研究;课题负责人:白绍良教授;已完成。
[2] 课题来源:建设部;课题名称: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修订(二阶效应条文部分);课题负责人:白绍良教授;部分研究成果已纳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3] 课题来源: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课题名称: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修订(二阶效应条文部分);课题负责人:傅剑平教授;部分研究成果已纳入新规范内容。
[4] 课题来源: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名称:考虑结构二阶效应的优化设计方法的研究;课题负责人:刘毅副教授;已验收通过。
[5] 课题来源: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专项自然科学类项目;课题名称:高层结构考虑二阶效应设计方法的研究;课题负责人:刘毅副教授;已验收通过。
研究生培养
先后联合与独立培养研究生1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