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欢迎您! English 教师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

    “悠悠沐风九五载,炬炬烛光向百年”土木学院老教师系列访谈|(四)李唐宁

    作者:宋林哲  

    发布者:唐家骏  

    审核人:唐环 符音 马骥  

    日期 : 2025-01-08

    今年是重庆大学建校95周年,土木工程学院开展“悠悠沐风九五载,炬炬烛光向百年”老教师专访活动,旨在通过访谈传承老教师的跨时代精神,展现其在教育引导、关爱保护青年成长成才过程中的独特优势和时代价值,从中汲取丰富滋养,凝聚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奋力谱写“百年新重大”和“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

    图:《身体力行五十载 土木情深千秋碑》获重庆大学2024年“读懂中国”活动征文类三等奖


    李唐宁    身体力行五十载 土木情深千秋碑

    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参加预应力结构科研工作,发表论文20余篇,获重庆市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次,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次。

    01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刚踏进院史馆,李老师的目光便聚集在了毕业照纪念墙上,这里记录着1953年以来土木工程专业历年的毕业生照片。紧接着,他便迫不及待地小步快走并且在寻找着什么。最终,目光定格在了64级与80级——那是他求学生涯与教育事业启航的印记。过了十几秒,李老师才开始向我们介绍……

    李老师就读大学时,我国正处于困难时期,国家遭遇严重的经济困难,农业生产大幅度减产,学校各项工作也亟待进行。刚踏入大学的李老师便立刻履行了“土木人”的荣誉与担当——自己动手,建设校园。

    “要说读书最难忘的事情,其实不是读书,是劳动!”在校期间,李老师修过路、挖过堰塘、掘过山、拉过煤、种过菜……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年轻小伙子的身影。李老师说这些时很平静和轻松,他不经意地抬手向后指了指说道:“后头这条路名叫‘64路’,那时候没有水泥,是我们用石灰、油渣和砂修的,留作我们64级的纪念。上面那个堰塘,是我们进校修的,刚一进校就抬石头来修。”说到运煤时,“当时学生食堂没有运煤车,需要我们自己去拉,每天1000斤煤,八个同学拉着板车一趟趟运”。

    谈到那时候的劳动时,李老师很是感慨,学校的周遭都有他们劳动的记忆,西北边的堰塘与“南瓜山”,西南边食堂的煤,南边的“64路”……重大的四面八方早已与老师化为一体,他们劳动的汗水滋养着重大的成长。

    02    返回母校,建设家园

    1980年,李老师在设计院工作十余年后,选择了回到母校任教。当时,国家刚经历十年动荡,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百废待兴,李老师重返校园的第一件事,便是利用自己在设计院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为学校和家乡“盖大楼”!

    “调回学校的第一件事做什么呢?”“第一综合楼的设计。阶梯教室也是一个装配式预应力结构……”李老师开始娓娓道来,眼神中透露着坚定与自信。考虑到我们是暖通专业,李老师于是随手拿起纸和笔开始讲解当时梁的具体受力情况。纸张翻来覆去间,知识便深入浅出。“之后,我们的新结构便又用到了成都体育馆,每层楼都12米高,打篮球和排球的高大空间……当时遭遇08年汶川地震,震后我去检查,一点事都没有,连一个缝都没有!这就证明我们当时的设计方案、抗震思路都不错。”

    直到采访结束,我们一行人陪同李老师回家时,李老师在路上走走停停地告诉我们,前面哪栋楼是他啥时候设计,又采取了哪些结构措施……

    图1:老师讲解梁的受力情况

    图2:老师回忆求学的劳动场景

    03 心寄教育,严格要求

    李老师任教的40年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40年,在此期间李老师严格要求学生,主要教授专业课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中海建筑负责人、中国建工书记等等,他们都在土木工程领域里绽放着自己光芒,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李老师对待学习十分较真,在担任学校督导时,他发现学生课上坐在后排看报,待下课便找到那位学生询问:为什么不听老师上课?为什么不好好学?在谈到学习的重要性时,“要学还是要好好学认真学,万一遇到一些新的结构需要分析时,课堂上学的知识就用得上!”在提到授课方式时,“我在上课的时候会穿插很多工程实例,在要注意的地方给他们做一些提醒。”在说到教师职业时,“所以我现在有一个感觉,我没选择留在设计院是对的,回学校任职以来,我带了起码十几届学生。我能够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我是由衷地感到欣慰,学生也记得我。所以只要他们回来,我们都会聚一聚。”

    即使到了现在,李老师依然积极参加学院活动,在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建院70周年纪念大会上,他表达了自己对学院的期愿——希望全院师生共同努力,再创辉煌,学院的明天会更好!

    图:李老师与访谈同学的合影


    同学心得

    宋林哲:我深刻感受到了老一辈土木人的坚韧与奉献。在困难时期,他们不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还积极投身劳动,为学校建设贡献力量。李老师回到母校任教后,更是将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培养出一批批优秀人才。他的严谨治学态度和深厚专业功底,让我深受启发,更加坚定了我在土木工程领域发展的决心。


    高俊杰:李老师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和担当。无论是在求学时期还是任教期间,他都始终保持着对土木工程的热爱和执着。从李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品质,比如勤奋、敬业和无私奉献。这些都将是我未来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王道龙:李老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育者,更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他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学校和家乡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严谨治学、严格要求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更加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从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土木人的风采和魅力。我为自己能够成为土木工程学院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