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大学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中,我院各实践团队深入祖国各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寄语精神作为指引和生动教材,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了一系列形式丰富的社会实践,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和社会反响。
土木工程学院获“重庆大学 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重庆大学“文物会说话--绿能筑梦”文物守护先锋实践团获“重庆大学 2024 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重庆大学科技筑梦·文物守护项目和重庆大学青绿润兴——乡村青少年绿色传播行动项目获“重庆大学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基于偏远地区弱势青少年群体的研究》调研报告获“重庆大学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团委书记符音老师获“重庆大学 2024 年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刘朗,汤文琦,杜传烨,李佳逸,李博誉,杨竣杰,宋林哲,张智星,陈巍,赵佳彦,钟志豪,董川,曾应淇,曾维君,谢亦明,魏志康共十六名同学获“重庆大学 2024 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个人”。
优秀团队:重庆大学“文物会说话--绿能筑梦”文物守护先锋实践团
重庆大学文物会说话-绿能筑梦文物守护先锋队是由土木工程学院团委组建,刘汉龙院士、副院长仉文岗教授担任专家顾问,团委书记符音具体指导的宣传“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助力中华文物保护”的科普类实践团。目前,该项目团队已获批2024年重庆市“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国家级(市级)重点团队立项,成功入选中国青年志愿协会发布的2024年“中华文物保护传承”志愿服务团队名单。该项目实践团将进一步挖掘已有科研平台的技术成果,持续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科普文物保护领域的土木工程前沿技术,借助“硬技术”让文物活起来,讲述中华文化传承脉络;依托“真实验”再现文物保护现场,激发青少年科技报国志趣,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贡献重大智慧和重大力量。
实践团在7月上旬深入对话大足石刻文物修复研究员,了解大足石刻的修复历程和工艺、探讨现代科学技术在文物修缮中的应用现状。7月下旬线下参观学习大足石刻宝顶山石窟、大足石刻文物医院、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8月以来,实践团前往社区、青少年之家和学校开展自主设计的主题宣讲课程5次,收集有效问卷调研100余份。通过巧妙设计的科普小实验,将微生物技术修复文物技术搬入课堂。招募全校来自7个不同学院的30余名志愿者走进6个省份10个博物馆,开展“科技助力文物保护”参观调研活动。




图1:先锋队成员向小朋友展示真实微生物修复文物过程
图2:科普玩具产品之使用说明书
图3:刘小雨老师为先锋队成员介绍文物修复介绍
图4:重大土木学院在文物保护中所做的工作小朋友围绕着科普玩具
优秀项目:重庆大学青绿润兴——乡村青少年绿色传播行动项目
重庆大学“青绿润兴”实践团成立已有一年,一年以来团队切实肩负起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积极开展各项社会实践任务,取得显著成果。
实践团组织开展“特色文化课程”、“校园墙绘”、“DEI主题活动”、“行走的思政课”等类型的活动,志愿服务活动覆盖西藏昌都第六高级中学、西藏昌都市特殊教育学校、四川渠县临巴镇第六学校、四川渠县慈福儿童康复中心,服务对象为高中生、中小学生、特殊儿童,受益群众超1000人次。媒体宣传报道平台包括公众号、微博、抖音、微信视频号、小红书等,总计报道50余次,并获得沙坪坝新闻网、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公众号、宕渠青年公众号、青志重大公众号、城坝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众号等媒体报道,并获得广泛关注。






图1-4:在渠县临巴镇第六学校开展特色课程
图5-6:家访照片
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广大青年学子以自身所学为基础,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开阔了眼界,培养了能力,在丰富多样的暑期社会实践中拓宽视野和人生阅历,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学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