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汉阙,是中国现存地面上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仿木结构建筑遗存。在全国仅存43处汉阙中,渠县就有6处7尊,素有“汉阙之乡”的美称。近日,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社会实践团走进渠县,为当地学生带来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
实践团成员首先来到渠县·中国汉阙文化博物馆,深入了解了汉阙的历史来源、社会功能和背后的历史故事。随后实地调研了冯焕阙、沈府君阙等,与文物看护人进行了交流,对渠县汉阙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践团成员来到渠县临巴镇第六学校,通过科普讲解、模型搭建、书法绘画、知识竞赛等形式,让中小学生感受到汉阙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热爱,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开启“推动文化发展、彰显中华文明”的文化强国梦。
在课堂上,学生们积极抢答、踊跃发言,用童真的笔触写下一幅幅书法、绘下一张张图画,加深了对汉阙文化的理解。
实践团同时开展了文物保护法律科普、“青绿绘梦”墙绘行动等活动。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增长了知识、了解了家乡。
巴蜀千载情,川渝一家亲。据悉,这已经是重庆大学“青绿润兴”实践团第二次来到渠县临巴镇第六学校,开展科普支教活动同时,为乡村孩子带去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
“渠县文化底蕴厚重,文物资源丰富。保护和利用好文物,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渠县·中国汉阙文化博物馆馆长唐硕说。
近年来,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文物保护领域持续发力,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刘汉龙院士团队自主研发的微生物岩土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应用在重庆大足石刻、河南张公巷汝窑遗址、江西瑞金红井纪念碑等多处重点文物,充分发挥了高校科研优势与社会服务职能。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实践团指导老师符音表示:“未来我们将持续探索文物保护新形式,积极与地方政府、文物保护单位、当地中小学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努力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来。”
实践团成员赵晨旭(土木工程学院2023级研究生)表示:“将文物保护与科普支教相结合,是一次富有新意的尝试,看到孩子们对汉阙等家乡文物充满好奇,我们深受触动。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懈奋斗,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为乡村教育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