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欢迎您! English 教师登录

前美国NSF工程科学部项目主任刘师琦博士到访我院并作报告

作者:汤甜恬  

发布者:  

审核人:  

日期 : 2014-10-01

2014年9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工程科学部(以下简称美NSF)前项目主任刘师琦博士受邀于重庆大学B区第二综合楼318教室作题目为《土木工程研究40年及其未来》的学术报告,报告围绕近年土木工程领域中的主要技术突破、智能工程项目以及创新建筑材料等方面作了详细深入的讲解。本次报告会由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伍云天主持。
伍.jpg
刘师琦博士曾在美NSF工作30余年,因此首先对基金会的资金来源、作用做了简要介绍,NSF突破了科研经费依靠行政拨款的传统模式,资金大部分来源于社会公益捐款。基金会通过对基础研究计划和人才培养的资助,促进国家科学发展。接着报告进入正题,刘博士首先列举了当前几项重要的技术突破:隔震技术、有限元分析方法、自动与半自动反应装置以及智能材料结构,并指出好的科研项目应是能投入实际,对社会有贡献的。刘博士阐述了土木工程为什么需要技术创新以及项目研究的驱动力来源:全球城镇化、公共基础设施系统老化、可持续发展需要新材料、新系统。
刘.jpg
随后,刘博士介绍了几类先进实用的建筑材料:能使结构服务时间更长久的可持续发展混凝土,用于耗散地震能量的自适应形状的记忆合金,使结构在地震或爆炸荷载中更耐损伤的纤维增强混凝土。并重点介绍了高强混凝土的发展过程,指出现今混凝土达到的高强度已经允许结构工程师将结构推向更高、更安全和更加可持续的方向,从混凝土强度增长的角度例举了从1960年的芝加哥Lake Point Towers到2000年的吉隆坡双子塔,再到未来2020年的芝加哥Trump International Hotel and Tower。
学生.jpg
刘博士从人类借鉴自然界的动植物特性发明出波音747、高速子弹头列车的事例出发,讲述了土木工程界中受到生物学启发而正在研发的桥梁损伤智能感应器,研究者将感应器贴于桥梁的桥墩上,希望结构能够如生物般自动感应到结构的内部损伤。
在讲述了一系列土木工程的创新研究和发展后,刘博士对今后的建筑作了展望,表示结构工程的极限目标应是可持续的,富有弹性的,自主智能的。最后,刘博士指出了工程研究者治学的五要素: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并叮嘱大学教师在培养下一代时应将更多时间用于学生而不是应酬挣钱上,自身知识库要及时更新。
图片3.jpg
报告结束后,刘博士表示不久后会在东南大学举行一场关于土木改革的学术报告,希望土木的各位师生都能关注这场会议。伍云天及刘纲老师对本次报告作了总结,刘博士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现场交流与答疑,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指导了新的发展趋势,促使师生思考治学态度,领略了学术魅力。
报告嘉宾简介:刘师琦,博士,毕业于加利福利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曾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曾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工程科学部项目主任,主要负责项目的申请、启动和运作,有30余年丰富的管理经验。近年来致力于推动中美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合作,取得显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