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欢迎您! English 教师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教授 > 正文 >

个人简介

黄国庆,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职重庆大学溧阳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2008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德州理工大学。在国际著名结构工程和风工程SCI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面上项目(3项)和四川省杰青等多个项目。目前担任《Probabilistic Engineering Mechanics》和《Wind and Structures》等期刊编委,并担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抗风减灾与风能利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空气动力学会风工程和工业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随机振动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兼职。获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R.D. Marshall杰出博士论文奖(200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2018年排名第5;2023年排名第4),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排名第1),连续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科学家年度和终身影响力排行榜。


研究方向
抗风减灾(高层建筑等结构抗风和风灾易损性)
风电结构(固定式和漂浮式)动力学和减振(减摇)控制
风资源评估和风电场一体化优化
计算流体力学仿真和机器学习

主讲课程
结构力学II(本科生);风工程与风能利用(本科生);结构风工程(研究生)

学术兼职
期刊编委/主编:
国际SCI期刊《Probabilistic Engineering Mechanics》编委
国际SCI期刊《Wind and Structures》编委
学术组织理事/委员: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抗风减灾与风能利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理事;中国空气动力学会风工程和工业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随机振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风电结构分会理事;美国ASCE Structural Wind Engineering Committee委员;可再生能源专家委员会高级顾问等兼职
参与规范标准等编写:
《T/CECS 529-2018 大跨度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预警阈值标准》
《JGJ/T 481-2019 屋盖结构风荷载标准》
《T/CECS 1035-2022城市轨道交通上盖结构设计标准》
《NB/T 11374-2023陆上风电场工程安全监测实施技术规范》

主要成果
科研项目纵向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基金重点项目(U24A20174),山地复杂环境风资源精细化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2025-2028,260万元/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香港研究资助局合作研究重点项目52321165649,深远海新一代风浪联合发电结构抗台风理论与降载减振关键技术研究,2024-2027,参与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2023YFC3008503),台风、洪涝巨灾主要承灾体脆弱性研究,2023.11-2026.10,350万/主持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52221002),高性能钢结构体系与抗风减灾,2023-2027,参与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178456),层间隔震高层建筑风振分析、参数优化和等效静风荷载研究,2022-2025,经费59万/主持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778546),基于渐进破坏的单个和区域低矮房屋风灾易损性分析,2018-2021,经费62万/主持
7)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16JQ0005),山区复杂风场下大跨度桥梁的风致振动控制,2016-2018,经费50万/主持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578471),山区峡谷处非平稳强风下大跨度桥梁风振响应和等效静风荷载研究,2016-2019,经费63万/主持
其他项目:
海上风电场多风机尾流模型研究,2021.5-2021.12,/主持
厂房结构抗风分析,2021.2-2021.4,/主持
海上风电场单风机尾流模型研究,2020.9-2021.4,/主持
中国台风工业建筑物易损性曲线集,2020.4-2021.3,/主持
论文发表:
在国际著名结构工程和风工程SCI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中文论文30余篇。获权发明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3项。近五年主要论文如下:
1)Xiaowen Ji, Guoqing Huang*, Fengbo Wu, Zhao-Hui Lu, (2020). “Wind-induced hazard assessment for low-rise building envelope considering potential openings.”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 146(4), 04020039.
2)Ning Zhao, Guoqing Huang*, Ruili Liu, Peng Zhang, Chengwen Lu, Gangbing Song (2020). “Novel hidden Pounding Tuned Mass Damper for vibration control of a cantilevered traffic signal structur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ASCE), 146(3), 04020005.
3)Fengbo Wu, Guoqing Huang*, Xuhong Zhou (2021). “Enhanced circular subregion method in typhoon hazard analysis.”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 147(6), 06021003.
4)Xu Cheng, Guoqing Huang*, Qingshan Yang, Xuhong Zhou (2021). “Influence of architectural facades on wind pressures and aerodynamic forces of tall buildings.”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 147 (1), 04020303.
5)Runze Zhang, Zhiqiang Xin, Guoqing Huang*, Bowen Yan, Xuhong Zhou, Xiaowei Deng (2022).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lling of wake for aligned multiple turbines based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228, 105097.
6)Guoqing Huang, Senqin Zhang, Bowen Yan*, Qingshan Yang, Xuhong Zhou, Takashi Ishihara (2022). “Thrust-matched optimization of blades for the reduced-scale wind tunnel tests of wind turbine wakes.”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228, 105113.
7)Guoqing Huang, Yuhang Fan, Xinzhong Chen*, Xudong Yang, Zhihao Li (2023). “Predicting crosswind response of tall buildings: Base isolation and nonlinear aeroelastic effect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305, 117722.
8)Zhihao Li, Xinzhong Chen, Guoqing Huang*, Daihai Wang, Zhiran Xu (2024), “Coupled wind-induced response of inter-story isolated eccentric tall buildings with friction-pendulum bearing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316, 118572.
9)Xu Cheng, Bowen Yan, Xuhong Zhou, Qingshan Yang, Guoqing Huang*, Yanwen Su, Wei Yang, Yan Jiang (2024). “Wind resource assessment at mountainous wind farm: Fusion of RANS and vertical multi-point on-site measured wind field data”, Applied Energy 363, 123116.
10)Guoqing Huang, Xing Tan, Xinzhong Chen*, Xuhong Zhou, Qingshan Yang, and Weidong Ji (2025). Estimating dynamic responses of support structures of operational variable-pitch type wind turbines based on rotationally sampled wind spectrum. Engineering Structures, 333, 120153.

获奖情况
牵头奖项
2019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山地高柔结构抗风研究与工程应用”
2022年,中国钢结构协会技术创新奖 “复杂环境下风电场的风资源评估、布局优化和偏航控制研究与工程应用”
2009年,第十一届全美洲风工程大会上获得Richard D. Marshall杰出博士论文奖。
参与奖项
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4)“高层建筑风振分析理论与降载减振技术及其应用”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5)“大型屋盖及围护体系抗风防灾理论、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
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20)“浚源固本,知行融创:整体工程观引领的卓越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2021年,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13)“十年一剑: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22年,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7)“高铁车站钢结构建筑抗风关键技术与应用”

研究生培养
1. 毕业生工作去向
博士毕业后,均去高校工作,包括重庆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西南大学等。
硕士毕业后,主要去向:设计院、甲方单位、政府单位以及出国深造。
2. 学生所获奖励
获得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全国风工程研究生论坛研究生论文、中国空气动力学大会青年优秀论文奖等多个奖励。
获得多次博士/硕士国家奖学金。
获得多个校级优秀博士论文。

联系方式
qq:824656975
email:ghuang100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