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欢迎您! English 教师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教授 > 正文 >

个人简介

柯珂,湖南长沙人,重庆大学“百人计划”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6年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之后赴香港理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进入湖南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21年4月调入重庆大学。多年来一直从事钢结构抗震方面的基础研究与教学工作,指导硕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30余人,主持和参研多个国家级研究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7项,登记软件著作权8项。参编国家规范、规程2部。    
教育经历    
2010.9-2016.10 同济大学 结构工程 工学博士    
2006.9-2010.6 湖南大学 土木工程  工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21.4-今      重庆大学     百人计划学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7.2-2021.3  湖南大学     助理教授、副教授    
2016.3-2017.2  香港理工大学 Research Associate,Postdoctoral Fellow


研究方向
抗震可恢复钢结构    
工业结构与风电结构减隔震    
自升式海上平台结构    
智能材料的滞回性态    
基于SMA的自复位结构    
海上液压打桩锤减震    
高强钢在抗震结构中的应用    
薄腹切角梁的承载特性    
柔性体系新型滑移节点

学术兼职
中国钢结构协会风电结构分会 副秘书长    
《Engineering Structures》《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ASCE》《Thin-Walled Structures》《Composite Structures》《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Steel and Composite Structures》《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Structures》《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建筑结构学报》《建筑钢结构进展》等30余本国内外期刊特邀审稿人    
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合作成员

主要成果
已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有业内高水平国际期刊(SCI检索)论文70余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55篇)及国内高水平中文期刊(EI检索)论文7篇(第一或通讯作者5篇)。参与了《组合结构通用规范》及《装配式冷弯型钢建筑应用规程》的编制工作。在基础科研成果技术转化和工程应用方面,已提交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及实用新型专利申请40余项,其中27项发明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及4项实用新型专利已经授权。曾作为核心技术骨干参与“上海中心大厦”幕墙体系柔性节点的研发,所研发的支座节点已经投入到“上海中心大厦”。    
代表性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0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考虑耗能时序的钢桁框结构的损伤控制机理及性态设计原理(编号:52178111)(项目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钢框架中自复位耗能跨的滞回性能性能及抗震机理研究(编号:51708197)(项目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钢结构高效抗震体系研究(编号:51890902)(课题合作研究单位负责人)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配置SMA-低屈服点钢耗能装置的格构式混合风电机组支撑结构损伤控制机理(编号:CSTB2022NSCQ-MSX0287)(项目负责人)    
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海上作业液压打桩锤研制子课题-减震结构材料性能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震损RC框架残余抗震性能评估理论与基于预制部件的快速加固方法研究 (编号: 51878268) (主研参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考虑参激振动的拉索预应力巨型网壳结构地震响应性能与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编号: 51878261)(主研参与)    
香港政府优配研究基金项目:薄腹板切角梁的承载性态(主研参与)    
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研究项目:配置形状记忆合金及带竖缝钢板剪力墙的混合耗能跨的抗震机理(主研参与)    
近期代表性论文:    
(1) Zhou Xuhong, Ke Ke*, Yam Michael C.H., Zhao Qingyang, Huang Yun, Di Jin, Shape memory alloy plates: Cyclic tension-release performance, seismic applications in beam-to-column connections and a structural seismic demand perspective, Thin-Walled Structures.2021    
(2) Zhou Xuhong, Zhang Huanyang, Ke Ke*, Guo Lihua, Yam Michael C.H., Damage-control steel frames equipped with SMA connections and ductile links subjected to near-field earthquake motions: A spectral energy factor model,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1, 239: 112301.    
(3) Ke Ke, Yam Michael C.H., Zhang Huanyang*, Lam Angus C.C., Zhou Xuhong, High-strength steel frames with SMA connections in self-centring energy-dissipation bays: Insights and a multimodal nonlinear static procedure,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2020, 29(12): 125020.    
(4) Ke Ke, Wang Wei*, Yam Michael C.H., Deng Lu, Residual displacement ratio demand of oscillators representing HSSF-EDBs subjected to near-fault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9, 191: 598-610.    
(5) Ke Ke*, Yam Michael C.H., A performance-based damage-control design procedure of hybrid steel MRFs with EDB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18, 143: 46-61.    
(6) Ke K*, Wang, F, Yam MCH, Deng L, He Y. A multi-stage-based nonlinear static procedure for estimating seismic demands of steel MRFs equipped with steel slit wall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9, 183, 1091-1108.    
(7) Chen Y, Ke K*. Seismic performance of high-strength-steel frame equipped with sacrificial beams of non-compact sections in energy dissipation bays. Thin-Walled Structures, 2019, 139:169-85.    
(8) Ke K*, Yam MCH. A performance-based damage-control design procedure of hybrid steel MRFs with EDB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18, 143:46-61.    
(9) Ke K, Chen Y*, Seismic performance of MRFs with high strength steel main frames and EDB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16, 126: 214-228.    
(10)Ke K*, Yam MCH, Lam ACC, Chung KF. Local web buckling of single-coped beam connections with slender web.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18, 2018, 150: 543-555.    
代表性专利:    
周绪红, 柯珂, 陈永辉, 石宇. 一种具有耗能时序特点的自复位支撑及其组装方法[P]. 中国专利: ZL 2020 1 0643924.9, 2020-10-02.    
周绪红, 陈永辉, 柯珂, 李红, 贺拥军. 一种具有拉压换向特性的支撑建筑物及其组装方法[P]. 中国专利: ZL 2020 1 0964039.0, 2020-12-15.    
柯珂, 郭丽华, 周绪红, 任志浩, 王宇航, 张还阳, 何群. 基于钢-SMA板组元件的屈曲约束梁柱自复位节点及组装方法[P]. 中国专利: CN210737775U, 2020-06-12.    
柯珂, 李红, 陈永辉, 周绪红, 贺拥军. 兼具多重耗能与自复位特性的建筑物节点及其组装方法[P]. 申请号: 2021 1 0032264.5.(已授权)    
柯珂, 赵宪忠, 陈以一. 建筑结构滑移连接支座[P]. 中国专利: CN103233516A, 2013-08-07.

获奖情况
2020年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技术论坛“杰出青年学者奖”    
2018年 Outstanding Reviewer of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18年 Outstanding Reviewer of Thin-Walled Structures    
2018年 T.K. Hsieh Best Paper Award,ICE    
2017年 湖南大学讲课比赛二等奖    
曾获“全国结构工程会议优秀论文”、“国家奖学金”、“湖南省三好学生”、“湖南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同济大学新生奖学金”、“同济大学王肇民奖学金”、“同济大学优秀博士奖学金”、“同济大学土木学院建筑工程系金海奖学金”等荣誉

研究生培养
每年招收5名硕士研究生,1到2名博士研究生    
课题组优秀研究生推荐赴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团队短期交流或深造

联系方式
ke.ke@c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