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欢迎您! English 教师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招聘 > 正文 >

聚一流人才,建一流学科|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诚聘海内外人才!

作者:  

发布者:唐环  

审核人:  

日期 : 2021-10-27

一、学校简介

重庆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创办于1929年,提出建设“完备弘深之大学”的愿景,到20世纪40年代发展成为文理工商法医各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2001年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022年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理、工、经、管、法、文、史、哲、医、教育、艺术、交叉学科12个学科门类。设7个学部35个学院,以及9所附属医院。教职工5100余人,在校学生52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6000余人,本科生26000余人。校园现占地面积5300余亩,有沙坪坝校区(含A校区、B校区、C校区)、科学城校区[含虎溪校区、智谷校区(在建)等]和两江校区。

(数据截至2025年6月)


二、学院简介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最早创建于1935年,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列于顶尖方阵,2017年、2022年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学院入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学院现有教职工272人,专任教师21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85人,副教授80人,博士生导师96人。教师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位,国家级人才50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等省部级人才86人次。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

学院设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土木水利(能源与环保、先进制造)工程博士点和土木水利(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硕士点,主要研究领域为:高性能结构体系、桥梁与山区路基路面工程、特殊岩土力学与山区岩土工程、工程动力灾变与安全防控、智能建造与运维、建筑环境与绿色营造。

土木工程实验中心下设振动台、风洞、暖通、燃气、岩土(地质)、结构、虚拟仿真信息化、路桥、测绘、力学、教具模型共11个实验室,拥有大型振动台、直流风洞、人工环境气候室、冷水机组性能实验系统、红外热成像仪、INSTRON岩石三轴和材料性能电液伺服试验系统等先进试验仪器设备。

学院拥有山区土木工程安全与韧性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众多一流科研试验平台和完备设施,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近5年来,土木工程学院先后完成了包括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0余项,取得了一批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并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学院现有在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共3500余人。自学院成立以来,已为国家培养各层次毕业生30000余人。学院获评首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近两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4项。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杰,全国三八红旗手王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冯远、李颜强、李耀刚等,全国劳动模范李纲、苏亚武、张琨等为杰出校友代表,历届毕业生人数居全国同类院校首位,校友群体以“思想好、素质高、能力强、后劲足、敢担当”的鲜明特质著称,在各行各业以卓越成就服务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


(数据截至2025年9月)


三、专业需求

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土木水利施工,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测绘工程,智能建造工程,其他交叉学科。


 

四、人才政策

 

(一)弘深卓越学者

应聘条件:能够作为学科建设领军人物带领本学科在其领域赶超或者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师级学者。

引进待遇:税前年薪 120 万,安家费、科研启动费一事一议。

 

(二)弘深杰出学者

应聘条件:能够作为学术带头人带领本学科在其领域赶超或者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的国内外知名教授,年龄原则上不超过 55 周岁。

引进待遇:1)税前年薪 80 万元,另可享受超出工作任务以外的高额教学科研奖励;(2)评聘为教授,给予博士生导师资格;除国家提供的科研经费外,学校提供人文社科80万、理工科类100-300万科研启动经费和相关科研平台配套经费;(3)可享受安家费200万(含国家和地方),学校协助解决配偶工作及子女入学入托等问题,提供其他必要的工作及生活条件。

 

(三)弘深优秀学者

应聘条件:1)年龄一般不超过 45 周岁(理工科)或 50 周岁(人文社科);(2)具有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稳定的研究方向,学术思想活跃,具有较深学术造诣,具备发展成为相关领域学科带头人的潜力。

引进待遇:1)年收入60万(包含税前年薪、地方人才津贴、住房公积金和社保学校缴纳部分的全口径收入),另可享受超出工作任务以外的高额教学科研奖励;(2)事业编制内终身聘用,评聘为教授,给予博士生导师资格;(3)除国家提供的科研经费外,学校提供人文社科60万、理工科类100-300万科研启动经费和相关科研平台配套经费;(4)最高可享受安家费210万(含国家和地方);(5)学校协助解决配偶工作及子女入学入托等问题。

 

 

(四)弘深青年学者

应聘条件:获得博士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 35 周岁(理工科)或 40 周岁(人文社科),原则上应有不少于 2 年的学术工作经历,海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助理教授或具有相似经历和相当水平的优秀青年人才。

引进待遇:1)年收入35-45(包含税前年薪、地方人才津贴、住房公积金和社保学校缴纳部分的全口径收入),另可享受超出工作任务以外的高额教学科研奖励;(2)事业编制内终身聘用,提前聘为教授,给予博士生导师资格;(3)学校提供理工科类100-200万、人文社科类30-50万科研启动经费和相关科研平台配套经费;(4)学校提供安家费 50-60 万(含国家和地方);(5)协助解决子女入学入托等问题。

 

(五)教授、准聘教授

应聘条件:获得博士学位,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近 5 年学术成果高于或基本达到我校相应学科当年评聘正高职务学术水平的校外人才。理工科类年龄一般不超过 45 岁、人文社科年龄一般不超过 50 岁。

引进待遇:执行岗位绩效工资;安家费40-60 万元;理工科类科研启动费60-100 万元,人文社科类科研启动费20-40 万元。

 

(六)副教授、准聘副教授

 

应聘条件:具有良好的学术潜质,博士毕业以来学术成果高于或基本达到我校相应学科当年评定聘任的副高职务学术水平校外人才或博士后。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理工科)或40周岁(人文社科)。

引进待遇:执行岗位绩效工资,安家费25 万元,理工科类科研启动费20-30 万元,人文社科类科研启动费5-10 万元。

 


(七)弘深青年教师

应聘条件:申请人应为兼具优秀的学习和学术经历,并取得高质量研究成果,创新发展潜力大的校外博士毕业生。年龄一般不超过32周岁(理工医科类)或35周岁(人文社科类)。

引进待遇:

(1)前3年学校提供薪酬待遇为25万元/年(税前),另享受学校事业编制教师同等福利待遇(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和子女入学入托等),合作导师可自主提供额外薪酬支持。中期考核合格后,按评聘的专业技术职务标准执行岗位绩效工资。安家费20万元,理工医科类科研启动费10万元,人文社科类科研启动费5 万元。

(2)其它待遇:聘期内入选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在计划或项目资助期内将提高薪酬。

聘期内可参加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

弘深青年教师可自主选择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如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留渝工作,重庆市另资助15万元。

 

 

(八)专职科研队伍

1.科研博后

应聘条件:申请人须满足国家博士后进站条件,符合学校流动站学科对博士后招聘岗位要求。

引进待遇:

科研博士后分为学校全额资助、学校和合作导师共同资助、合作导师自筹经费资助三类。

1.学校全额资助聘任的科研博士后,学校提供薪酬待遇为25万元/年(税前),另加单位部分的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约5万元/年)。合作导师可自主提供额外薪酬支持。

2.学校和合作导师共同资助聘任的科研博士后,共同资助薪酬待遇25万元/年(税前),学校提供20万元/年,合作导师提供5万元/年。另加单位部分的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约5万元/年)。

3.合作导师自筹经费资助的科研博士后,薪酬待遇由合作导师和博士后协商确定,学校支付单位部分的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约5万元/年)

2.特聘研究员

应聘条件:具有博士学位,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达到学校专职科研系列研究员条件。

引进待遇:学校与二级单位按 1:2 的比例支付年薪,学校部分最高每年不超过10 万元人民币。

3.特聘副研究员

应聘条件:具有博士学位,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达到学校专职科研系列副研究员条件。

引进待遇:学校与二级单位按 1:2 的比例支付年薪,学校部分最高每年不超过5 万元人民币。

4.特聘助理研究员

应聘条件:具有博士学位。

引进待遇:由二级单位确定年薪标准

 

五、岗位申请

1.手机端:请用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在线注册、填写并投递个人简历。


2.PC 端:PC 登录 http://recruit.cqu.edu.cn/,在线注册、填写并投递个人简历。

 

六、联系方式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办公室

联系人:贺芳

电 话:+86(0)23 65121983  

邮 箱:tmrc@cqusce.com  

网 址:http://civil.cqu.edu.cn

 

土木工程学院研究所简介

结构工程研究所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研究所是重庆大学传统优势学科——结构工程学科的建设依托单位。研究所现有教师47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7人,副教授2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级青年人才5人。

结构工程研究所研究领域包括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混凝土组合/混合结构、木竹结构、复材结构等,应用领域涵盖了房屋结构、大跨结构、水工结构、风电结构、海洋结构等,聚焦高性能结构体系研发、结构精细化高效分析理论与方法、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理论、结构设计施工一体化技术、结构预应力分析理论与技术、结构检测及加固技术、结构可靠度分析理论及耐久性能等特色研究方向。

结构工程研究所科研成果在国家体育场鸟巢、深圳平安中心、嘉陵帆影、重庆来福士广场等多项国家和地方重大工程中得到了应用,有效解决了我国工程建设中的多项难题,显著提升了我国工程建设科技水平,深入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指示精神。结构工程研究所近年来完成了10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技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项、省部级奖励3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主编和参编国家和行业标准40余部;出版专著4本;主编和参编国家级教材7本,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岩土工程研究所

重庆大学岩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全国首批获得博士授权的学科之一,是“双一流”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重庆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现有教师23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7人,讲师/博士后3人。师资队伍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人。

岩土工程研究所研究领域包括岩土体强度与变形理论、岩体稳定与边坡工程、山区地基与基础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环境岩土工程、大数据岩土工程减灾等方向。拥有库区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岩土工程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库区山地城镇地质灾害防治重庆市工程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平台。围绕研究方向建立了先进的试验系统,包括微生物岩土试验系统、大型土工模型槽试验系统、振动台试验系统、岩石多场耦合三轴试验系统、土静三轴仪、土动三轴仪以及温度控制空心圆柱扭剪试验系统等一批先进的岩土试验设备。

岩土工程研究所围绕“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技攻关,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支撑计划以及重大工程科技项目,在高土石坝、高边坡、高填方、长大隧道、山区路基、海洋岩土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多项成果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3项。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500余篇。主编期刊《Biogeotechnics》《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防灾工程研究所

安全与防灾工程研究所是以结构工程抗震、结构风工程、风能利用、结构防火、减振控制、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估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科研与教学机构。现有在职人员42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12人,讲师6人。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5人、省部级人才8人。

以研究所为依托的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是住建部和重庆市重点学科,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研究所下设工程结构抗震研究中心、风工程与结构安全研究中心、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估研究室、结构防火研究室以及工程结构抗震实验室。实验平台主要包括工程结构抗震实验室和风洞实验室。研究平台包括山地城镇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风工程与风能利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工程结构抗震防灾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高性能风电设施及其高效运行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近5年,研究所教师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点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和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30余项,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和重要行业协会一等奖10余项。承担了大量大跨公共建筑、超高层和特高压输电线路国家重点工程的抗风和抗震专项分析工作,以及特大桥梁的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估科研工作,在国内工程建设的安全与防灾减灾技术示范、地方建设与工程设计咨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建筑环境研究所

建筑环境研究所现有在职人员17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5人。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研究所拥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教育部科技委委员1名,教育部土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教育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巴渝学者1名,重庆市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1名,重庆市学术学科带头人2名,国家黄大年式教学团队、中国侨联和国务院侨办“创新团队”等。

研究所主要围绕:建筑室内环境、空气品质、绿色建筑、健康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建筑智能化、建筑消防等方向开展研究。近年来主持、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重大重点项目30余项;主编、参编国家/行业/地方标准30余部。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发表SCI、EI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研究所与国内外众多知名研究机构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支撑相关部委开展智慧能源、可再生能源示范、绿色建筑、绿色轨道、城市更新等相关工作,为区域经济建设和重大工程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清洁能源研究所

清洁能源研究所现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研究员2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17人。研究所围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区域能源与生态环境规划、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储能装备与储能系统与技术、特殊空间与设备热管理、氢能技术、生物质能利用、燃气高效低污染利用、甲烷排放检测与量化评估、城镇燃气生命线安全、建筑环境安全与保障、特殊建筑能源供应与环控系统、建筑环境能效评测等研究方向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研究所有国家级专业学会委员、理事4名,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燃气分会副理事长1名,住建部专业评估委员会以及标准委员会委员各1名,中国城市燃气协会高校工作委员会主任、秘书长各1名,国际制冷学会空调委员会委员1名,重庆市制冷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各1名,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各1名。

研究所近3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以及横向科研课题、教改课题13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3000万元,发表国际期刊SCI收录论文120余篇。研究所主编包括国家级等各类教材6部,出版专著5部,获得省部级奖4项、行业奖10余项,主编、参编、参与审查国家、行业、地方标准30余项。目前研究所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近200名,研究生获得国家与行业科研与设计奖项30余项。

研究所已与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丹麦、日本等10多所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研究关系。研究所承担了大量国内重大工程清洁能源系统的规划、设计、咨询、测试等科研工作,在国内工程清洁能源系统技术示范、地方建设与工程设计咨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道路工程研究所

道路工程研究所现有人员1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助理研究员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人,巴渝学者1名,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入选者2名,拥有国家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等。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10余项。

研究所主要围绕:路基路面设计理论与绿色智能建造技术、交通基础设施信息管理与智能运维,高性能路基路面材料与勘测设计等方向开展研究。近5年来主持、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外专项目等20余项;主编、参编国家/行业/地方标准20余部。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发表SCI、EI论文200余篇,ESI高被引2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研究所与香港、新加坡等众多知名研究机构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桥梁工程研究所

桥梁工程研究所现有教师2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 12人,3人获“万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级人才称号,2人获国家级青年人才称号。

桥梁工程所研究领域覆盖了桥梁结构的静力、振动、抗震、抗风等力学性能分析,设计计算理论、施工控制技术、车桥耦合振动、检测监测与管养等桥梁建设全过程,聚焦高性能桥梁材料与结构体系、桥梁结构动力分析与智慧运维、桥梁结构动力灾变与安全防控等特色研究方向。

近年来,桥梁工程研究所科研成果在广东狮子洋大桥、锦文路过江通道、观音寺长江大桥等创造桥梁跨径世界记录的国家和地方重大工程中得到了应用,有力支撑了“交通强国”建设及“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研究所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3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100余项,年均发表高质量研究论文和专利150余项。

桥梁工程研究所将立足我国交通建设需求,努力打造更强大的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成为国内领先和国际知名的研究团队,为我国桥梁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工程建造研究所

工程建造所现有教师19人,其中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11人。工程建造所服务国家新基建和智慧城市的发展需求,以土木工程为核心,协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交叉学科,主要在工程智能设计、土木工程智能制造与施工、基础设施智能运维方向开展系统研究,研究土木工程智能建造的系统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支撑我国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

工程建造所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要,主持和参与了一批国家重大和重点工程项目的建造技术攻关和项目管理咨询工作,其中包括多个“十三五”重大专项子课题、住建部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科研项目,解决了重大工程的许多关键施工技术和管理技术,荣获了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省部级/行业协会科研奖励20余项。工程建造所聚焦学科及行业前沿,在夯实学科的基础上增进学科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工程建造技术、组织与管理的研究和咨询优势,为区域经济建设和重大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工程建造所教师主编及参编教材十多部,其中包括国家规划教材及国家精品教材,主编及参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级标准。

工程建造所教师参与了重庆西站、重庆东站、重庆T3航站楼、重庆来福士广场、重庆国博中心、重庆国泰艺术中心、重庆寸滩长江大桥、重庆中华新城,重庆国际金融中心、成都来福士广场、成都博物馆、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东莞玉兰大剧院、武汉火车站、广州西塔、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长沙卷烟厂联合工房等多个省市的地标建筑的技术攻关,在基础设施及工程施工领域复杂技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工程建造所在科学研究、重大工程施工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研究所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城市地下空间研究所(原地下工程研究所)是国家山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领域的重要科研力量,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山地复杂地质条件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安全保障的核心科技难题,致力于推动我国地下空间工程领域的理论创新与技术进步。针对山地城市地质环境复杂、既有地下基础设施老化、城市空间立体开发受限等核心问题,重点开展四大领域研究:(1)深部岩体力学基础理论与非连续介质数值模拟方法;(2)山地城市地下工程智能建造与韧性运维技术;(3)地质灾害智能预警与山地城市安全保障体系;(4)基坑工程与地下空间开发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构建“基础理论—技术研发—工程应用”协同创新体系,为山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研究团队由15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11人(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人),形成以国家级人才为引领的高水平科研梯队。团队成员深度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参与三峡库区城市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下空间安全开发工程,成渝双城经济圈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智能化改造工程,西南山地城市既有地下综合管廊扩容改造工程,高原山地城市深地储能设施建造工程等国家战略项目,攻克了高地应力岩爆防控、复杂地层隧道智能掘进、山地城市深基坑群协同支护等关键技术,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励1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并在山地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综合管廊、地质灾害防治等工程中实现规模化应用。

在人才培养方面,本所坚持“工程实践与学术创新并重”的培养模式,组建校企联合教学团队,近五年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0余名,毕业生在成渝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工程中担任技术骨干比例超65%,为行业输送了大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面向未来,本所将持续深化城市深层地下空间开发、地下设施韧性增强等关键技术攻关,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技术合作,力争成为国际山地城市地下空间领域的创新标杆,为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