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韩军:男,1978年2月生,安徽巢湖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地震安全评价师,重庆市超限高层抗震审查委员会专家,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结构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重庆市建设工程勘察设计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重庆市房屋市政工程质量和应急管理专家(房屋建筑类),重庆市市政公用设施抗震专项论证专家库专家。
主要从事结构与防灾工程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9项、主持及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参编国家规范标准3项,重庆市地方标准7项。发表论文50余篇,SCI及EI收录近30篇。2012年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5000论文;获得《工程结构的地震动输入研究》等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项,重庆市建设科技奖2项,中建总公司科技进步奖1项,全国优秀结构设计奖1项。主编教材《工程结构荷载与可靠度设计方法》,参编教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参编专著《山地建筑结构基本概念与性能》和《村镇建筑防震减灾对策》。作为技术负责人和主要编写人完成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超20项,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专项论证报告约30余项;负责大型市政公用设施工程的设计项目超5项。
研究方向
1结构强震破坏模式及设计方法
2山地建筑结构设计方法
3工程结构地震动输入
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抗震
主讲课程
本科:
《结构抗震设计》
《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
《结构CAD设计》
《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
研究生:《高层结构分析与设计》
学术兼职
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结构专委会秘书长
主要成果
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预设合理破坏模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No.51108486),已结题,负责人。
2.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坡地掉层结构强震破坏模式及控制策略(No.cstcjjA30006),已结题,负责人。
3.重庆市建设科技项目,底框结构强震破坏模式及控制策略研究(No.城科字2011-2-87),已结题,负责人。
4.重庆市建设科技项目,不出筋密拼接缝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适用性研究及推广应用(No.城科字2021-1-5),在研,负责人。
5.重庆市建委, 重庆市建委科技计划项目, 热轧带肋高强钢筋(630MPa)应用技术标准, 2023年。在研,主编。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自复位消能钢桁梁受力机理及其在山地掉层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研究(51578093),已结题,主研,排名2。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 52278481, 地震下邻坡建筑桩基-坡体相互作用机理及地震效应控制研究, 在研, 主研,排名2。
8.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特大地震下砖混住宅建筑抗倒塌关键技术研究. 2011,已结题,主研,排名3。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 51478068,长周期地震动模型化及设计地震动研究,已结题,主研,排名4。
10.重庆市建委, 重庆市建委科技计划项目, 建标字2021第2-16号, 山地建筑减隔震技术应用标准, 2021年。在研,参编,标准联系人。
11.重庆市建委, 重庆市建委科技计划项目, 城科字2021第1-3, 山地城市轨道交通上盖物业结构体系及抗震性态研究, 在研,主研。
1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基金项目,混凝土结构强震下合理破坏模式及控制策略研究(No. CDJZR10 20 00 23)
1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基金项目,基于振动台和结构试验系统的多点输入结构试验方法研究(No. 106112013CDJZR200007)
典型成果介绍
1 结构强震破坏模式及设计方法研究
强震中实现预期的合理破坏模式是保证钢筋混凝土结构大震或超大震抗震性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针对汶川地震中大量RC结构在强震中未能实现预期的破坏模式,通过理论分析、非线性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现行抗震规范设计方法控制典型结构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底框结构等在强震下出现预期破坏模式的有效性进行全面校验和评估,指出了框架结构强柱弱梁调整措施的改进方法、剪力墙构件能力设计方法的改进以及底框结构的合理破坏模式及控制指标;并在我国现行抗震规范体系下发展了更为有效的基于大震计算的预设合理破坏模式抗震设计改进方法,并对其有效性进行验证。研究成果可应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强震阶段的设计。
2、山地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针对重庆等典型山地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山地建筑结构的特点,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山地建筑结构的动力特性、强震破坏模式和局部受力特点,考察了山地结构与普通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的主要差别;通过算例分析对抗震设计控制指标、不同支座形式对山地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保障山地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设计措施。研究成果可供山地和坡地结构设计参考,为国家行业标准《山地建筑结构设计规程》的编制提供了参考。
3、工程结构地震动输入研究
研究了带深桩基础的高层结构考虑土结相互作用时对地震作用的影响;对山地掉层结构的上部结构-桩-土-支挡的静动力相互作用展开了研究,给出了基础和支挡的设计意见;针对重庆不均匀场地土地基及带地下室结构进行了自由场及土结相互作用地震响应研究,给出了不均匀土地基地震动输入的调整方法。
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研究了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干式螺栓竖向和水平连接的传力机理;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进行了消能减震和可恢复功能分析和控制,提出提高抗震韧性的措施;对四面不出筋密拼接缝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进行了试验研究,对其适用性进行了研究。
获奖情况
1、2013~2014年度先进工作者。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5000论文,2012。
3. 工程结构的地震动输入研究”获2005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二等奖,证书号:2005-088,排名第9。
4、2010年重庆市建设创新一等奖、2010年重庆市科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汶川地震震害调查及重庆市抗震防灾策略研究,排名4。
5、村镇建筑简易消能减震技术及实用抗震技术,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2016,排名7.
6、村镇砌体房屋抗震实用技术开发与研,重庆市重庆市建设创新一等奖,2012,排名8。
7、2008年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按梁混凝土浇筑的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排名8。
8、全国优秀建筑结构设计三等奖,重庆市忠县污水处理厂结构设计,2005,排名2。
9、2012年“强化结构体系概念构建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结构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获重庆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4
10、注重工程背景和试验实践环节的结构抗震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重庆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7,排名第7
研究生培养
招收防灾减灾工程、结构工程方向研究生,每年2~3名。截止2025年共指导39名研究生,已毕业32名,在读7名。
联系方式
hanjun009@126.com;485906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