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欢迎您! English 教师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

“聚英才,创未来”|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诚聘海内外优秀人才

作者:  

发布者:唐环  

审核人:  

日期 : 2021-10-27

一、学校简介

学校创办于1929年,提出建设“完备弘深之大学”的愿景,到20世纪40年代发展成为文理工商法医各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经过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成为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后,学校进行了全面的恢复调整和改革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1998年获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原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重庆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重庆大学,2001年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022年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不懈奋进。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理、工、经、管、法、文、史、哲、医、教育、艺术11个学科门类。设7个学部35个学院,以及7所附属医院。教职工5300余人,在校学生5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4000余人,本科生260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5300余亩,有A校区、B校区、C校区、虎溪校区和两江校区。

(数据截至2023年9月)


二、学院简介

 

历史悠久 队伍卓越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最早创建于1935年,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成立了重庆土木建筑学院土木系,1954年更名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2000年,新重庆大学成立,组建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以周绪红院士、杨永斌院士、田村幸雄院士、刘汉龙院士为带头人的土木工程学科于2017年、2022年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土木工程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列于顶尖方阵。

学院现有教职工283人,专任教师21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85人,副教授80人,博士生导师79人。教师队伍中有院士等国家级人才43人次,“重庆英才”计划入选者等省部级人才64人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重庆市创新团队1个,重庆市级教学团队2个。

学院现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测绘工程、智能建造5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入选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建设项目,通过了专业教育认证(评估),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于2022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学院设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土木水利(能源与环保、先进制造)工程博士点和土木水利(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硕士点,主要研究领域为高性能结构体系、桥梁与山区路基路面工程、特殊岩土力学与山区岩土工程、工程动力灾变与安全防控、智能建造与运维、建筑环境与绿色营造。

学科实力雄厚、科研平台丰富

土木工程实验中心下设振动台、风洞、暖通、燃气、岩土(地质)、结构、虚拟仿真信息化、路桥、测绘、力学、教具模型共11个实验室,拥有大型振动台、直流风洞、人工环境气候室、冷水机组性能实验系统、红外热成像仪、INSTRON岩石三轴和材料性能电液伺服试验系统等先进试验仪器设备。

学院拥有库区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高性能风电设施及其高效运行国际合作基地、低碳绿色建筑人居环境质量保障学科创新基地、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钢结构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结构抗震防灾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一流的科研试验平台和完备的设施为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近5年来,土木工程学院先后完成了包括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0余项,取得了一批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并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人才培养质量并重

学院现有在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共3500余人。学院自成立以来,已为国家培养各层次毕业生20000余人,其中土木工程专业历届毕业生人数居全国同类院校的首位,历届毕业校友保持着思想好、素质高、能力强、后劲足、能吃苦、敢担当的特点,以出色的业绩报效祖国。

(数据截至2023年9月)


三、专业需求

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土木水利施工,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测绘工程,其他交叉学科。

 

四、人才政策

 

(一)弘深卓越学者

应聘条件:能够作为学科建设领军人物带领本学科在其领域赶超或者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师级学者。

引进待遇:税前年薪 120 万,安家费、科研启动费一事一议。

 

(二)弘深杰出学者

应聘条件:能够作为学术带头人带领本学科在其领域赶超或者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的国内外知名教授,年龄原则上不超过 55 周岁。

引进待遇:1)税前年薪 80 万元,另可享受超出工作任务以外的高额教学科研奖励;(2)评聘为教授,给予博士生导师资格;除国家提供的科研经费外,学校提供人文社科80万、理工科类100-300万科研启动经费和相关科研平台配套经费;(3)可享受安家费200万(含国家和地方),学校协助解决配偶工作及子女入学入托等问题,提供其他必要的工作及生活条件。

 

(三)弘深优秀学者

应聘条件:1)年龄一般不超过 45 周岁(理工科)或 50 周岁(人文社科);(2)具有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稳定的研究方向,学术思想活跃,具有较深学术造诣,具备发展成为相关领域学科带头人的潜力。

引进待遇:1)年收入60万(包含税前年薪、地方人才津贴、住房公积金和社保学校缴纳部分的全口径收入),另可享受超出工作任务以外的高额教学科研奖励;(2)事业编制内终身聘用,评聘为教授,给予博士生导师资格;(3)除国家提供的科研经费外,学校提供人文社科60万、理工科类100-300万科研启动经费和相关科研平台配套经费;(4)最高可享受安家费210万(含国家和地方);(5)学校协助解决配偶工作及子女入学入托等问题。

 

 

(四)弘深青年学者

应聘条件:获得博士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 35 周岁(理工科)或 40 周岁(人文社科),原则上应有不少于 2 年的学术工作经历,海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助理教授或具有相似经历和相当水平的优秀青年人才。

引进待遇:1)年收入35-45(包含税前年薪、地方人才津贴、住房公积金和社保学校缴纳部分的全口径收入),另可享受超出工作任务以外的高额教学科研奖励;(2)事业编制内终身聘用,提前聘为教授,给予博士生导师资格;(3)学校提供理工科类100-200万、人文社科类30-50万科研启动经费和相关科研平台配套经费;(4)学校提供安家费 50-60 万(含国家和地方);(5)协助解决子女入学入托等问题。

 

(五)教授、准聘教授

应聘条件:获得博士学位,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近 5 年学术成果高于或基本达到我校相应学科当年评聘正高职务学术水平的校外人才。理工科类年龄一般不超过 45 岁、人文社科年龄一般不超过 50 岁。

引进待遇:执行岗位绩效工资;安家费40-60 万元;理工科类科研启动费60-100 万元,人文社科类科研启动费20-40 万元。

 

(六)副教授、准聘副教授

 

应聘条件:具有良好的学术潜质,博士毕业以来学术成果高于或基本达到我校相应学科当年评定聘任的副高职务学术水平校外人才或博士后。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理工科)或40周岁(人文社科)。

引进待遇:执行岗位绩效工资,安家费25 万元,理工科类科研启动费20-30 万元,人文社科类科研启动费5-10 万元。

 


(七)弘深青年教师

应聘条件:申请人应为兼具优秀的学习和学术经历,并取得高质量研究成果,创新发展潜力大的校外博士毕业生。年龄一般不超过32周岁(理工医科类)或35周岁(人文社科类)。

引进待遇:

(1)前3年学校提供薪酬待遇为25万元/年(税前),另享受学校事业编制教师同等福利待遇(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和子女入学入托等),合作导师可自主提供额外薪酬支持。中期考核合格后,按评聘的专业技术职务标准执行岗位绩效工资。安家费20万元,理工医科类科研启动费10万元,人文社科类科研启动费5 万元。

(2)其它待遇:聘期内入选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在计划或项目资助期内将提高薪酬。

聘期内可参加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

弘深青年教师可自主选择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如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留渝工作,重庆市另资助15万元。

 

 

(八)专职科研队伍

1.特聘研究员

应聘条件:具有博士学位,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达到学校专职科研系列研究员条件。

引进待遇:学校与二级单位按 1:2 的比例支付年薪,学校部分最高每年不超过10 万元人民币。

2.特聘副研究员

应聘条件:具有博士学位,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达到学校专职科研系列副研究员条件。

引进待遇:学校与二级单位按 1:2 的比例支付年薪,学校部分最高每年不超过5 万元人民币。

3.特聘助理研究员

应聘条件:具有博士学位。

引进待遇:由二级单位确定年薪标准

 

五、岗位申请

1.手机端:请用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在线注册、填写并投递个人简历。


2.PC 端:PC 登录 http://recruit.cqu.edu.cn/,在线注册、填写并投递个人简历。

 

六、联系方式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办公室

联系人:陈培稚

电 话:+86(0)23 65121983  

邮 箱:tmrc@cqusce.com  

网 址:http://civil.cqu.edu.cn

 

土木工程学院研究所简介

结构工程研究所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研究所是重庆大学传统优势学科——结构工程学科的建设依托单位。研究所现有教师40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5人,副教授17人,讲师5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

结构工程研究所研究领域包括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混凝土组合/混合结构、木竹结构、复材结构等,应用领域涵盖了房屋结构、大跨结构、水工结构、风电结构、海洋结构等,聚焦高性能结构体系研发、结构精细化高效分析理论与方法、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理论、结构设计施工一体化技术、结构预应力分析理论与技术、结构检测及加固技术、结构可靠度分析理论及耐久性能等特色研究方向。

结构工程研究所科研成果在国家体育场鸟巢、深圳平安中心、嘉陵帆影、重庆来福士广场等多项国家和地方重大工程中得到了应用,有效解决了我国工程建设中的多项难题,显著提升了我国工程建设科技水平,深入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指示精神。结构工程研究所近年来完成了10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技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项、省部级奖励3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主编和参编国家和行业标准40余部;出版专著4本;主编和参编国家级教材7本,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安全与防灾工程研究所

安全与防灾工程研究所现有教师40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14人;其中,中工程院院士名2名,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4名。主要研究方向有工程地震、结构抗震分析理论及设计方法、结构风工程、结构抗火设计理论与应用、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估等。近5年,研究所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到校经费1亿多元;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刊物上发表论文400多篇;出版专著10余本;主编教材4本;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6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50余项;主编或参编国家及地方标准15部;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重庆市精品课程1门。研究所已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等10多所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研究关系。在地震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减灾技术示范、地方建设与工程设计咨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岩土工程研究所

重庆大学岩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全国首批获得博士授权的学科之一,是双一流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重庆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现有教师29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8人,讲师/博士后8人。依托库区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平台建设的岩土工程实验室,围绕研究方向建立了先进的试验系统,拥有微生物岩土试验系统、大型土工模型槽试验系统、振动台试验系统、岩石多场耦合三轴试验系统、土静三轴仪、土动三轴仪以及温度控制空心圆柱扭剪试验系统等一批先进的岩土试验设备。

地下工程研究所

重庆大学岩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全国首批获得博士授权的学科之一,是双一流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重庆大学地下工程研究所现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依托库区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平台建设的岩土工程实验室,围绕研究方向建立了先进的试验系统,拥有微生物岩土试验系统、大型土工模型槽试验系统、振动台试验系统、岩石多场耦合三轴试验系统、土静三轴仪、土动三轴仪以及温度控制空心圆柱扭剪试验系统等一批先进的岩土试验设备。

建筑环境研究所

建筑环境研究所现有在职人员1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近年来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研究所拥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1名,教育部科技委委员1名,教育部土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教育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巴渝学者1名,重庆市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1名,重庆市学术学科带头人2名,中国侨联和国务院侨办创新团队等。

研究所主要围绕:建筑室内环境、空气品质、绿色建筑、健康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建筑智能化、建筑消防等方向开展研究。近5年来主持、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重大重点项目20余项;主编、参编国家/行业/地方标准30余部。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SCIEI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研究所与国内外众多知名研究机构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支撑相关部委开展公共建筑能源监管、可再生能源示范、绿色建筑、绿色轨道、城市提升相关工作,为区域经济建设和重大工程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桥梁与道路工程研究所

桥梁与道路工程学科是重庆大学的特色发展学科,具有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桥梁方向)博士和硕士、交通基础设施方向工程博士、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等类型学位的培养和授予权。具有边界层风洞、大型振动台、电液伺服实验系统、结构静动力分析试验系统等试验设施,依托平台包括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钢结构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结构抗震防灾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钢结构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重点领域钢结构风致灾害理论与控制创新团队等。

桥梁与道路工程研究所以桥梁与道路工程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以及道桥工程设计、施工和管养的关键技术研究为总目标,从最初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和现代化向交通基础设施高性能设计和建造、结构防灾减灾和耐久性等方向发展,与结构工程、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交通工程、空气动力学、海洋工程等学科联系紧密并相互融合交叉。学科紧扣国家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新材料、新工艺和原始创新发展战略,逐步形成理论研究、物理实验、现场实测和数值仿真相结合的学科特色,实现工程结构研发及施工的现代化、信息化和可持续化,为国家经济发展、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以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重要保障。在大跨度桥梁抗震与抗风、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仿真理论与施工控制方法、钢结构与组合结构桥梁基本理论与应用、高性能材料与新型组合结构桥梁基本理论与应用、桥梁结构耐久性、损伤诊断、评估方法与性能提升、路基路面高性能材料等方面,均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杭州湾跨海大桥、青岛海湾大桥红岛航道桥、寸滩长江大桥、厦漳跨海大桥、直投法活化橡胶沥青(混凝土)技术和路面改建设计理论与方法等众多大型桥梁和公路交通设施工程,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研究所现有专任教师23人,其中教授9人,研究员1名,副教授4人,讲师9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入选者1人,重庆大学百人计划1人,商务部国际合作局专家组成员1人。近年来,研究所各成员共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30余项,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和重大工程项目百余项。年均发表高水平论文和国家专利百余篇。与多家行业领导企业单位实现战略协同发展,为国家科技进步、行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

清洁能源研究所

清洁能源研究所现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8人,讲师1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17人。研究所围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区域能源与生态环境规划、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可再生燃气技术、燃气高效低污染利用、建筑环境安全与保障、特殊建筑能源供应与环控系统、建筑环境能效评测等研究方向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研究所有国家级专业学会委员、理事4名,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燃气分会副理事长1名,住建部专业评估委员会以及标准委员会委员各1名,国际制冷学会空调委员会委员1名,重庆市制冷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各1名,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各1名。研究所近3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以及横向科研课题120余项,省部级重点教改项目1项,科研经费近2000万元,发表国际期刊SCI收录论文近100篇。研究所主编包括国家级等各类教材6部,出版专著4部,获得省部级奖3项,主编、参编、参与审查国家、行业、地方标准30余项。研究所教师担任了《煤气与热力》、《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等期刊编委员会副主任及委员。目前研究所在校各类研究生近200名,研究生获得国家与行业科研与设计奖项20余项。

工程建造研究所

工程建造研究所前身为施工技术研究所,于1992年设立土木水利施工硕士点,2002年设立土木水利施工博士点,是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立的二级学科点。

工程建造研究所现有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2人,讲师13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复杂建筑施工期结构分析及安全控制、智慧建造理论及技术应用体系、建筑工业化与绿色施工、索膜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等。

工程建造研究所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要,主持和参与了一批国家重大和重点工程项目的建造技术攻关和项目管理咨询工作,其中包括多个十三五重大专项子课题、住建部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科研项目。工程建造研究所聚焦学科及行业前沿,在夯实学科的基础上增进学科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工程建造技术、组织与管理的研究和咨询优势,为区域经济建设和重大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工程建造研究所教师主编及参编教材10余部,其中包括国家规划教材及国家精品教材,主编及参编国家标准5部,行业标准6部,多部地级标准。目前工程建造研究所在科学研究、重大工程施工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已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有些领域已经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测绘工程研究所

测绘工程研究所于20143月正式组建,共有教师14人,其中兼职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4人。研究所主要依托土木工程大类的发展,以测绘科学与技术为研究主体方向,围绕土木工程及山地城市需求,开拓发展利用GNSS、测量机器人、激光扫描、无人机遥感、地面insar、卫星遥感等现代测绘技术进行土木工程智能测绘、大型结构健康监测、自然灾害评估、3S集成与应用、空间信息采集与处理等方向的关键技术研究及成果推广。研究所近几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9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发表三大检索论文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