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6日,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在重庆市开幕,会上展示了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多项国际科研创新合作成果。
杨永斌院士团队长期致力于车-桥动力耦合理论与应用研究,是国际车-桥耦合领域研究的开创者与引领者。杨永斌院士团队建立了高效的车-桥耦合有限单元及动力分析方法,提出了考虑车-桥耦合效应的桥梁动力冲击公式,创建了基于铁路桥梁振动量最小的桥跨/车长=1.5的最佳设计准则。研究成果应用于韩国Honam高铁线、日本Yamanashi实验线、中国郑济和福厦高铁线等;首创桥梁动态感知-车辆扫描法,动力检测效率提高90%,成本降低60%以上,成果应用于捷克、爱尔兰、日本等国家,并被纳入多国及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智能防护技术发展体系。
杨永斌院士团队车-桥动力耦合与车辆扫描法的国际成果应用
周绪红院士团队王宇航教授于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与中国电建江西省电力设计院、越南金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开展合作,结合越南Ca Mau(金欧)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和海洋、水文、地质条件,提出了海上风电机组高承台桩基础结构精细化高效设计方法。研究成果揭示了不同结构参数、海洋环境及土体参数对高承台桩基础荷载效应的影响规律及机制,提出了基于小尺度试桩试验数据的桩基泥面处位移及转角计算公式,应用于越南金瓯海上风电场(共40余台机组)。与传统设计方法相比,有效减少了桩基数量,综合成本降低10%以上。
周绪红院士团队王宇航教授国际合作成果在越南金瓯海上风电场的应用
刘汉龙教授团队在广泛工程实践的基础上自主开发研制了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即PCC桩),该技术施工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是一种适合于软土地区的新型高效优质桩型,在我国广泛应用于建筑、道路及市政工程的软土地基加固中。PCC桩技术通过国际技术授权,由越南岩土股份公司(GeoVietnam)在越南河内 “吉灵-河东”轻轨项目中推广应用,成功解决了工后沉降控制难题。这是PCC桩在越南的首次使用,并于2021年11月6日正式移交越南首条城市轻轨项目——越南河内“吉灵-河东”轻轨。
刘汉龙教授团队国际合作成果在越南河内轻轨项目中的应用
田村幸雄院士与杨庆山教授团队开发的大跨度屋盖结构抗风设计技术针对大跨度屋盖结构提出了全局等效静风荷载估计法,解决了大跨度屋盖结构风振响应时高阶阵型主导的风振问题,实现了对大跨屋盖结构各构件抗风设计的全局等效静风荷载同步设计。成果应用于东京羽田国际机场屋盖结构抗风设计、日本石川体育中心、东京赛马场等多个大跨度屋盖结构体系。所建立的高层、高耸结构抗风设计技术涵盖了高层、高耸结构抗风减灾设计的各个环节,为各类结构体系的抗风设计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撑。提出了用于结构风振响应估计的风荷载组合方法、非传统构型结构抗风优化设计方法、结构减振及阻尼器设计等,其成果应用于多个重大建筑工程:东京天空树,深圳平安大厦,横滨水手塔TMD阻尼器设计、摩洛哥太能发电塔等,受到了国际风工程研究领域的广泛认可,获得了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Cermak奖章、Scanlan奖章、国际风工程学会Davenport奖章等多个重要的国际风工程领域科研大奖。
田村幸雄院士与杨庆山教授团队科研成果的工程应用
杨庆山教授团队张石博士与热那亚大学(意大利)合作,系统开展了基于实测数据的雷暴风气象学特征和工程统计特性研究,提出了雷暴风发生、演化及其与大尺度天气条件的关联模型,并基于实测数据和半自动识别技术建立了雷暴风数据库。研究提出了考虑风向的雷暴风风场建模方法,建立了高精度雷暴风风场模型以及考虑雷暴风的混合气候极值分布模型,成果获得国内外知名专家的高度认可,论文被引近300次。
张石(右二)在意大利热那亚大学风洞实验室考察
丁勇教授团队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公共机构与公共建筑能源环境资源监管与运维智慧平台,可满足公共机构用能系统信息统计、用能系统在线诊断与管理、用能系统动态管理与分析功能需求,可以实现报表上传、数据分析、在线诊断、监控管理等功能。未来将进一步在“一带一路”国家中推广应用。
丁勇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及应用
杨波教授团队联合新加坡政府JTC Corporation,新加坡理工大学SIT,新加坡WOH HUP建筑公司,新加坡结构钢制造商TTJ Design And Engineering,开发了高性能预制钢混凝土复合梁(HPCB)系统,以减少原材料和固有碳排放。对降低C55/67级高性能混凝土的固有碳排放的几种方法进行评估,包括使用再生混凝土骨料(RCA)、磨细矿渣(GGBS)和硅灰来取代天然粗骨料和普通硅酸盐水泥(OPC)。给出了RCAs碳化的指导,以增强这种绿色HPC的材料性能。与传统钢-混凝土组合梁相比,高性能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梁减少碳排放量25%以上,并且节约总成本10%以上,并且对超荷或大跨结构时,使用预先设计的高性能HPCB可以最大化其优势。
杨波教授团队国际合作研究框架及成果
李潇教授与热那亚大学(意大利)及布加勒斯特土木工程技术大学(罗马尼亚)合作,系统地开展了针对雷暴强风的结构防灾减灾研究,成功实现了雷暴事件的自动识别、灾害反演、风场模拟,提出了能够准确自动识别雷暴事件的机器学习算法,揭示了雷暴期间风雹耦合作用下的结构破坏机理,自主研发了模拟雷暴外流瞬态非平稳风场的专利试验装置。研究成果受邀在业内权威学术会议上进行宣讲,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李潇教授(前排右二)在意大利雷暴实测站点考察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积极行动,充分发挥学院在科学研究与国际化方面的优势,推进科学研究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