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庆大学第十二届结构竞赛在虎溪校区DZ126举行,20组模型进入最后的角逐,土木工程学院2012级的曾静、周畅和向弋制作的作品“小木马”荣获一等奖。
结构竞赛是一项面向全校学生,以调动同学们参与学术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激发潜能,鼓励学以致用,培养创新能力,浓厚学术氛围,提高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创新设计传统赛事,由土木工程学院科协承办,也是学院科技月系列活动项目之一。竞赛同时作为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校内选拔赛,竞赛中的获奖作品作者,将有机会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本次竞赛题目为“带坡屋顶仿古建筑的抗震设计”,利用竹材胶水制作成模型,通过在振动台上进行加载模拟仿古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从5月18日起,来自土木、城环、建筑、弘深等学院90余组队伍报名参加了比赛。5月29日,参赛模型经过测量、加载、审核等程序,完成了初赛选拔。
决赛邀请了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研究所傅剑平教授、王志军教授,建筑力学研究所廖旻懋研究员,安全与防灾工程研究所胡鹰研究员、贾传果博士,桥梁与道路桥梁工程研究所钟轶峰副教授担任决赛评委,学院党委副书记奉飞出席活动。
决赛先由大赛的出题人之一的贾传果老师上台为观众及选手讲解了赛题,接着比赛正式开始。首先由选手现场用PPT讲解模型的制作思路和制作过程;然后将模型固定在振动台上进行动加载,加载时的荷载分为20kg和30kg两个级别;有能力选手再提交计算书以获得额外的加分。
最震撼人心的时刻是模型在加载震动的时候,在场的观众都可以明显看到模型上某些结构的颤抖。伴随着震动级数的增加,模型颤抖的趋势越来越大,经过一到三级震动的模型为成功,但如果模型在任一级震动过程中发生任一部件的损坏即视为失败。在强大的震动趋势下,有几个模型发出了折断的响声,甚至有些结构明显的受到破环。在现场的观众也看得心惊胆颤,每出现一个模型,就不断猜想着模型是否会倒塌。
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烈角逐,最终决出了一二三等奖。大赛还评出了最佳制作奖和最佳新人奖。会后,参赛选手和工作人员与评委一起合影留念。
结构竞赛举行不仅仅是为学生的课余添加一点乐趣,更是为了激发大家提高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正如评委老师说:“参加全国大赛的选手不一定非要学习成绩最好,我们还需要巧思和具有良好手工的“能工巧匠”。
竞赛选拔优胜者将会代表重庆大学参加今年九月在长安大学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预祝他们重现“不倒的模坚强”,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