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1日上午,重庆大学BIM俱乐部在建管学院楼对来自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的王翔宇教授进行了专访。王翔宇,男,科廷▪澳能石油与天然气施工和项目管理首席教授,澳能建筑信息模型研究中心联合主任,工程可视化国际期刊主编,2000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2002年获得华盛顿大学理学硕士学位(第一名),2005年取得普渡大学博士学位。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建筑信息模型,建设领域的信息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混合现实技术,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设计/工作,设计与建设领域的移动计算与普适计算,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学习。
王翔宇教授总论文数量接近400篇,其中高影响因子SCI期刊文章过100篇。王教授研究成果对澳洲工业界影响很深。他创立了一个澳洲工业联盟,包括了30多个大中型公司和各级政府。王教授过去两年获得了700万美元的研究经费,其中包括两个澳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因此王教授今年获得澳洲工程院院士提名。
王翔宇本科阶段所学专业为桥梁工程,经过大学学习之后,发现自己对工业数字化及科学管理更加感兴趣,认为工业数字化是建设领域的未来。针对许多巨项目普遍存在的超支、超时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施工组织管理环节存在问题。因此,王王翔宇选择了BIM,选择了数字化管理。王翔宇指出BIM不是某一个软件,而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具有预防性,合作性的思想。可以指导新的工具产生,更是一种新的管理方法。目前研究BIM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美国对BIM的研究较早,英国、澳大利亚晚一点,现在对BIM研究最活跃的是亚洲。BIM通常有4块应用:Visualization(可视化)、Simulation(模拟)、Collaboration(协同)、Realization(现实化)。业界和学术界大部分在研究Visualization和Simulation,Collaboration和Realization研究的较少。研究Collaboration和Realization也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作为一名全球著名的BIM大师,王翔宇指出作为一个合格的BIM人才,第一必须要有全局观。第二要熟悉技术,熟悉操作层面,掌握具体的操作流程。第三要善于把自己的技术应用到实践项目中。随后,王翔宇就自己的一个研究方面详细阐述下现在的科研成果。近3年前成立了澳中建筑信息模型联合研究中心,以石油与天然气施工和项目管理为切入点研究BIM。石油与天然气这个领域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利用BIM进行3D管道设计,比在房屋建设上使用早很多。但是这个领域之后就停下来了,没有考虑4D,5D,或者是其他BIM的整合。“我们研究中心的强项是,以BIM为中心,利用传感器网络定位现场的材料、人、机械,掌控现场的情况,类似于八爪鱼的爪子;我们又利用激光扫描掌握现场的进度,这又是另一个爪子。” 谈到如何才能做好BIM整合时,王翔宇生动地比喻说:“这就像烤面包一样,需要原材料和食谱,制作就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做的好不好吃是唯一的标准。”以前施工都是凭自己的经验,但现在会考虑怎么用现代信息管理把不同人的不同经验整合在一起,从而制作出一个更好吃的蛋糕,做好BIM整合。
作为一个优秀的学者,王翔宇谈到了对学生的要求。第一要有激情,对某一个方向要有兴趣,态度要端正。第二要有个性,个性要合群,愿意跟别人合作,愿意听同学和老师给他的意见,人也容易适应环境,跟不同的人都能打交道。他强调做学术的要具有激情,比方说本次交流,看到BIM俱乐部这么多富有激情同学一样,有激情才会有正确的态度和正确的选择,才会把事情做好。针对能不能找到企业实践与学术研究的平衡点这一问题,他表明学术研究应当是基于产业的,特别是BIM领域,工程管理不跟产业界合作,否则就是空中楼阁。针对研究生群体,王翔宇认为实践与学术研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良性循环的。我们可以从工业界获得一些数据甚至学术研究的测试,这样使得我们的学术研究更加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准确性。谈到博士教育理念,王翔宇面带微笑,认为博士不能被看做是学生,导师与博士应该是互相学习。在导师的角度上,他会对学生做启发性教育,激发学生的才智,培养学生的技能。明确表示希望学生做他的的“脑”而不是“手”。
就这样在愉快轻松的交谈中,王老师与我们分享了他的经历和思想,并耐心的回答了在场同学在BIM方面的问题,极大地开拓了大家的视野,丰富了大家的思想,让各位在BIM的学习道路上能越走越远。